如何構建健康的外部鏈接,無論SEO行業如何變更,暫時都離不開外部鏈接這個因素,而很多新手站長則認為構建外部鏈接其實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只要每天堅持的頂頂論壇帖子,每天到處留下鏈接,以為這樣就是所謂的構建外部鏈接了,其實構建外部鏈接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簡單。 第一:外鏈的數量 很多時候新手站長在看到有些網站的外鏈成千上萬,這么龐大的外鏈是這么構建的,如果靠人工去發得話,不知道該發到何時才能夠達到這數量,其實這類站點的外鏈確實大部分都是依靠手工構建起來的,但有一點是依靠時間積累下來的數量,并不是在短時間內能夠達到這種龐大數量的外鏈,所以新手站長應該避免追求數量,避免使用群發工具。 第二:外鏈的質量 那么上面提到新手站長不應該追求數量,那么應該怎么來構建外鏈呢,如果節制這個“數量”上的度呢,沒錯,就是要注重外鏈的質量,很多新手站長都不知道外鏈的所謂質量究竟指的是什么,其實這個很簡單,并不需要去了解網站的各方面的數據,只需要用工具查一下網站的百度快照是否隔天,每日收錄量有多少就足以,那些所謂的PR值不需要太過于去在意,畢竟要構建的是健康的外部鏈接,所以無論低PR于高PR值的網站都必須存在,這樣才能夠讓搜索引擎覺得這是健康的外鏈。 第三:外鏈的重點關鍵字優化 所謂的重點就是指的錨文本鏈接,首先每位新手站長心中都要有個概念,那就是文本鏈接和直鏈,錨文本鏈接這三種鏈接方式,三種鏈接方式主要區別在于對網站的影響,首先是文本鏈接,它的作用現在也沒有一個很精確的定位,因為大部分SEO行業的人員都認為文本鏈接對于提升網站排名是沒有多大幫助的,但究竟是否如此,也沒有權威的結果,那么直鏈的作用就是有提升網站域名的權重,根據權威專家的結論,只要網站的域名權重提升,那么整體的頁面權重都會提升,那么大量的長尾詞都會相應的上升,而錨文本鏈接則對于提升某關鍵詞起到最大的作用,比如需要提升“最新電影在線觀看”這個關鍵詞的排名,那么只需要給這個詞添加大量的錨文本鏈接,那么它就有機會獲得較好的排名,但有一點又必須要注意,那就是“度”的問題,假如給這個詞添加過于集中、過于大量的錨文本鏈接,則會造成反效果,那就是受到搜索引擎的相應處罰,最常見的是讓該關鍵詞的排名消失的無影無蹤,所以在構建錨文本鏈接的時候,一定要適當的去稀釋它,適當的用不同“關鍵詞”錨文本來稀釋。 第四:外鏈的方式 構建外鏈方式無外乎論壇,博客和友情鏈接,這三種是最常見的外鏈方式了,其實手段不一定要在于多,而是要在于極致,只要找到幾種方法,將其發揮到極致,那么就能夠很強大了,所以新手站長們沒有必要到處去找做外鏈的方式,只需要把友情鏈接和論壇做好,然后再養幾個博客,每天堅持的去更新較有質量的文章,那么效果顯而易見。 想要構建健康的外部鏈接,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四點以外,還有一點最重要的就是“經驗”,要根據網站的實際情況去調整外鏈策略,方法是死的,但是思路是活的,不同的網站要根據不同的策略去執行,這樣才能夠發揮出SEO最大的效果。網路行銷
- Jan 04 Wed 2012 21:14
如何構建健康的外部鏈接
- Jan 04 Wed 2012 21:08
搜尋引擎的由來與演進
搜尋引擎可以分為兩大類:各人電腦端搜尋(Desktop Search)與網路搜尋(Web Search),個人電腦端搜尋尋找的是自己個人電腦上的檔案,網路搜尋尋找企業網路或網際網路上的檔案。我們這本書裡所談的搜尋引擎,主要是指網際網路上的網路搜尋引擎,而網際網路上的網路搜尋引擎根據所搜尋資料的地域性區分,可以進行本地搜尋(Local Search)或全球搜尋(Global Search)。本地搜尋(Local Search)主要是要搜尋出在地化的資料,例如在搜尋引擎輸入「蛋糕」來尋找可以前往購買的店家,這時如果出現一堆不是本地的店家資訊或是沒有網路通路的網站,對於使用者就沒有利用價值。本地搜尋(Local Search)千萬不要跟個人電腦端搜尋(Desktop Search)搞混淆,因為許多人會誤以為Local是本機的意思。全球搜尋(Global Search)就不分地域因素,例如在搜尋引擎輸入「三角函數」來尋找相關的資訊,此時就沒有區分地域的需要。網路行銷 網際網路上的網路搜尋引擎又可以分成許多不同類型,如綜合類(General Purpose)的搜尋引擎(如Google、Yahoo、Bing等)、整合搜尋類(Meta-Search)的搜尋引擎(如Dogpile、Clusty等)、垂直搜尋類(Vertical Search)的搜尋引擎(如Google Scholar、Google Patent、Google News等)、語意搜尋類(Semantic Search)的搜尋引擎(如izito、cartoon等)。 以下我們將網際網路上各種不同類型的網路搜尋引擎整理如下:綜合類(General Purpose)的搜尋引擎 Google、Yahoo、Bing、Baidu、Ask、AOL、AltaVista、InfoSeek、Lycos、Excite、Alltheweb、A9等整合搜尋類(Meta-Search)的搜尋引擎 Clusty、DogPile、SurfWax、Copernic等垂直搜尋類(Vertical Search)的搜尋引擎 Google Scholar、Google News、Google Books、Google Patent、Froogle、Kooxoo、Jobui、Jobmet、Krillion、Spock、USA People Search、Yoinkd、isoshu、Yousee BBS Search、Findbook等語意搜尋類(Semantic Search)的搜尋引擎 Kartoo、izito、juice、haiku、coil等關鍵字優化
- Jan 03 Tue 2012 12:05
搜尋優化的誤解
在網際網路上有這麼多的網路搜尋引擎,他們是怎麼演進而來的呢?最早可以推到1945年七月,班尼瓦.布希(Vannevar Bush)發表了一篇「As We May Think」文章,他認為科學家應該要建立一個方式來記錄人類知識,並且可以方便取用,班尼瓦.布希把這個設備叫做Memex,但也有人認為這位布希先生根本不懂資訊科學,但不管如何他總是開創了一個記錄人類知識的起源。 再來另外一個重要人物就是吉阿德.索登(Gerard Salton,1927 - 1995),他在1960年代於哈佛與康乃爾領軍建立了資訊擷取系統(SMART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Salton's Magic Automatic Retriever of Text),可以說是現代搜尋技術之父。他的著作「索引理論」(A Theory of Indexing)及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理論至今仍舊是許多搜尋理論的基礎。 約在吉阿德.索登同時基,泰德.尼爾森(Ted Nelson)也是資訊科技的先驅,他於1963年首創了超連結(hypertext)這個詞彙及觀念,許多網際網路技術的啟發都是源自於他的著作。關鍵字優化 先談完了幾個重要人士後,我們來看看網路架構的起源。網際網路最早源自於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這是在1969年左右美國國防部研究計畫的網路架構。在1983年,ARPANET從原本的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轉成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六個月後,ARPANET分成兩個子網路:一個延用ARPANET名稱,繼續服務學術研究,也就是現今Internet的架構;一個叫MILNET,用來分享軍方非機密資料。原本ARPANET只有一個網路,當轉換到TCP/IP之後就可以很容易的利用路由器接上更多的網路,所以從原本的NCP轉到TCP/IP可以說是造就現今網際網路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如果沒有這個轉變,不知現今會是如何的狀況?當時轉換的過程不知道是如何?如果當時有個位高權重的阿達,桌子一拍說:「換什麼換!繼續使用NCP!」那一切就都大不同了。 當時這個Internet的前身大多使用在學術研究領域,要上這個網路必須先連接到學術單位的大型電腦主機,並且使用的都是文字式的指令模式,直到1988年這個網路才開始使用在商業用途,但是因為沒有適當的圖形界面,因此大多也只是用在訊息傳遞上。到了1989年提姆.伯納李(Tim Berners-Lee)發明了World Wide Web結構及其相關通訊協定,並在1991年正式開始被使用,這個WWW讓同時基才運作沒多久的Gopher幾乎停擺,Gopher使用簡單的界面來存取分散在網路上的資料,但是不如WWW簡易而且豐富,筆者在1993年第一次看到WWW的操作及畫面之後,也馬上放棄Gopher並決定開始投入WWW相關的研究。 從1991年後,各種Internet技術與搜尋界面便如雨後春筍般開始百家爭鳴,其中較重要的是1995年間的Yahoo(創辦人楊致遠、David Filo)、1998年的Google(創辦人Larry Page、Sergey Brin)、2000年的Baidu(創辦人李彥宏),我們將各時期的各搜尋引擎整理如下表。網路行銷 在以上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在1995年出現的GAIS(Global Area Information Servers,吳昇博士在中正大學發展出來),可以說是非常早期的搜尋引擎,也是當時唯一的中文搜尋引擎,當時GAIS就提供了模糊比對,也就是當使用者輸入同意或類似字,它可以經過模糊比對處理來提供查詢結果,但是最後沒能繼續傳承下來,實在是很可惜的一件憾事。
- Jan 02 Mon 2012 20:34
2011 年度最糟平板:HP、Acer、MOTO 都上榜
其實筆者和 M4/3 這個體系頗有緣份,尤其得當年 Panasonic 家族 M4/3 第一台戰將 G1 的評測也是發表於本站,當年就覺得這類型相機才真的有切中要點的感覺,體積明顯的比 APS-C 數位單眼小上許多,但卻有著十分類似的特性,當時 G1 高感光度及長時間曝光表現不甚佳的問題也經由這兩三年陸續推陳出新的機型解決了不少,表現已可謂可圈可點,更重要的,M4/3 的鏡頭群成熟度已是令筆者到達滿意甚至流口水的程度,我想光是最近那兩顆 X 變焦鏡就夠吸引了吧?再加上 Leica 25mm F1.4 的大光圈人像定焦鏡、小巧高畫質的 7-14mm F4 超廣角鏡頭等都是甚好的選擇,再加上現在仍作為旗艦機種的 Panasonic Lumix GH2 價位居然如此親民,雖然體積較 G3 或 GX1 都大了一點,但在功能完整性/性價比筆者認為是目前首選,所以突然 GH2 就跳入我的生活了... 然後沒多久,Leica DG 25mm F1.4、Panasonic Lumix X 14-42 F3.5-5.6 O.I.S.、Panasonic Lumix G Vario 7-14mm F4 ASPH 及 OLYMPUS M.ZUIKO 45mm F1.8 通通都跳入筆者的生活了,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喂) 為什麼要選 GH2,而不是新的G3 或 GX1?以價錢來說三者的機身目前是差不多的,但使用 EVIL 體系的相機,筆者個人習慣來說翻轉式 LCD 是必要,這樣才能把優點發揮到極緻,所以 GX1 很可惜的被排除,而 G3 / GH2 雖然看似十分類似,而且G3那片感光元件更是號稱全新設計,又輕巧了不少,這些都令人心動;但考慮到 GH2 的實體按鍵排佈、錄影功能及外接麥克風等能力後,筆者最後還是選擇這台昔日 (?) 旗鑑。 Panasonic LUMIX DMC-GH2 重點規格 ● 4 / 3 系統規格的 Live Mos 感光元件,具備 1830 萬實際畫素,1605 萬有效畫素 ● 特殊開發的 Venus IV Engine Full HD(3 CPU)影像處理引擎 ● 可錄製 1080i @ 60 FPS、1080p @ 24FPS(高流量 24Mbps)及 720p @ 60FPS 之 AVCHD 影片 ● (錄影時仍可同步拍攝高畫素的 16:9 照片) ● 對比檢測式 23 個自動對焦點 ● 自動對焦性能提昇,搭配 14-140 HD 鏡甚至可 0.1 秒完成對焦 ● 完整解析度模式連拍可達每秒 5 張,較低解析度(400 萬畫素)模式可達每秒 40 張 ● 翻轉式 3 吋 46 萬畫素觸控液晶螢幕 ● 具備 153 萬畫素電子觀景窗(852 x 600 畫素),視野率 100%,放大倍率 142% ● 搭載「Intelligent Resolution」超解像技術 ● 感光度範圍:ISO 100 - 12800,可選擇 1 EV 或 1 / 3 EV 級距調整 ● 快門範圍:60 - 1/4000 秒,支援 B 快門,閃燈同步可達 1 / 160 秒 ● 儲存媒介為 SD / SDHC / SDXC 記憶卡 ● 採用 DMW-BLC12 新型充電式鋰電池,每次充電可拍攝 320 張 ● 體積 124 x 75.8 x 89.6 mm,重量約 392 公克 ● 共推出黑色、銀色兩種款式 而早陣子 (2011/12/7) Panasonic更為 GH2 推出 1.1 新版韌體,功能進一步提昇: ● 使用 X 系列鏡頭支援「顯示焦距」、「逐步放大」、「恢復變焦」、「變焦速度」、「變焦環」選項 ● 全畫面範圍的對焦區域選擇,不再受限於中央局部 ● 「自動包圍」模式的連續拍攝效率改善 ● 連拍時的可拍張數提昇 ● 「擴展遠攝轉換模式」在拍照和錄影模式可個別開啟或關閉 ● 內建閃燈的出力準確度改善 ● 改進錄影時的自動對焦 ● 操作音量的大小調整可套用在電池耗盡時關機的嗶嗶聲 ● 新的「半按釋放」功能 ● 高感光度時更好的雜訊抑制效果 ● 螢幕觸控功能可選擇「開啟」或「關閉」 一台出了一年的機器還有如此重大更新,筆者是認為誠意十足了,所以購入GH2後就迅速的將其升級至1.1版本,所以本文所有的使用經驗及實拍,全部都是使用 1.1 版本的 GH2。 外觀細節 GH2 較之當年的 G1 或近期的 G3 都有種無法取代的霸氣,當然部分原因也是在於體積及重量都比前兩者大及重,而且機身質感明顯高出不少,在把握感上更好,看起來就像超級縮水了的 DSLR,體積之小可以令我出門一機三~四鏡都用一個小相機包就好,在以前使用 APS-C DSLR 時是不可能的任務。多樣化的端子埠,也支援外接麥克風 在 GH2 的左側是各類端子孔,其中麥克風與快門線同源,順帶一提,雖然這個快快門線長得很像 Canon 百位數入門單眼那種接頭,也插得進去,但是是不能用的,要使用快門線請使用 P 家專用的啊。方便實用的 3" 46萬觸控可外翻式 LCD 這片 3" 46 萬可翻轉可觸控操作的 LCD 是筆者喜歡 GH2 的另一重要原因,可外翻方便在高角度或低角度的取景,令便利性大增,觸控可能很多人覺得不那麼重要,但其實筆者使用觸控功能通常只有在對焦點選擇的用途 上,直接戳螢幕選擇對焦點比起玩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遊戲快速直覺多了,另外,瀏覽照片檢視時,放大後的直接拖拉也是另一觸控重點用途。關於GH2的操作 GH2 出了那麼久,我想大家對他的操作應該都大概有個底,系統的使用上基本上和 GF3 / G3 / GX1 其實不會有太大的分別,較為可惜的是 GH2 沒有 G-Sensor,所以照片不會自動翻正,當然也沒有像 GX1 那麼方便的電子水平線,對焦速度以筆者之前同時使用 GX1 及 GH2 的經驗來說都是十分高速,尤其是搭配 X 14-42 或 Leica 25mm F1.4 時。 全像素下 5fps 的連拍速度雖然不高,但還算不錯的是在 Jpeg 模式下可以無限連拍,就算使用了 Raw + Jpeg 模式仍有7張的連拍張數,表現可圈可點;在使用電子快門高速連拍下更可達 40fps,不過就只有這 40 張,及像素剩下400萬,只能說也算夠用就是。
- Jan 02 Mon 2012 12:25
Panasonic GH2 旗艦入手、長期體驗!
其實筆者和 M4/3 這個體系頗有緣份,尤其得當年 Panasonic 家族 M4/3 第一台戰將 G1 的評測也是發表於本站,當年就覺得這類型相機才真的有切中要點的感覺,體積明顯的比 APS-C 數位單眼小上許多,但卻有著十分類似的特性,當時 G1 高感光度及長時間曝光表現不甚佳的問題也經由這兩三年陸續推陳出新的機型解決了不少,表現已可謂可圈可點,更重要的,M4/3 的鏡頭群成熟度已是令筆者到達滿意甚至流口水的程度,我想光是最近那兩顆 X 變焦鏡就夠吸引了吧?再加上 Leica 25mm F1.4 的大光圈人像定焦鏡、小巧高畫質的 7-14mm F4 超廣角鏡頭等都是甚好的選擇,再加上現在仍作為旗艦機種的 Panasonic Lumix GH2 價位居然如此親民,雖然體積較 G3 或 GX1 都大了一點,但在功能完整性/性價比筆者認為是目前首選,所以突然 GH2 就跳入我的生活了...
然後沒多久,Leica DG 25mm F1.4、Panasonic Lumix X 14-42 F3.5-5.6 O.I.S.、Panasonic Lumix G Vario 7-14mm F4 ASPH 及 OLYMPUS M.ZUIKO 45mm F1.8 通通都跳入筆者的生活了,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喂)
- Dec 28 Wed 2011 11:23
筆電的華麗一族 Sony VAIO CA35 特別版
- Dec 28 Wed 2011 11:21
三星中國推出雙卡 Galaxy S II、S3 圖片流出?
Samsung 先前在台灣推出過支援雙網雙待的 i909,也就是 Galaxy S 的二手收購亞太雙卡版;而最近三星在對岸發表了同樣支援 GSM / CDMA 雙網雙待的 Galaxy S II Duos,型號為 i929,它除了雙網雙待以外,其餘的規格與 WCDMA 版的 S2 相同,包括 4.5 吋螢幕、1.2GHz 雙核心處理器、800 萬畫素相機等等。有了先前的 i909,這一次亞太電信會不會同樣引進這款手機呢?值得觀察。
另一方面,最近三星也有一些網路傳言。首先,根據韓國媒體 ETNews 報導,三星預計在 2012 年 2 月登場的 MWC 會展中,發表最新一代的 Galaxy S III,它可能會搭載 720p Super AMOLED Plus 螢幕、1200 萬畫素相機、四核心處理器與 Android 4.0 系統。而今天在網路上傳出疑似有可能是 S3 的圖片,從螢幕圖看來,介面似乎經過一定程度的修改,目前還不確定這個圖片的真實性,也有可能是變造的。
- Dec 28 Wed 2011 11:19
纖薄機身、IPS 面板 優派 ViewPad 10e 萬元有找
ViewSonic 美商優派引領平板流行再下一城,繼 7 吋 ViewPad 7e 瘋狂引爆搶購熱潮,此次再度鎖定平板首購族,推出史上最親民平價之 10 吋 IPS 輕薄平板 – ViewPad 10e,不僅具備令人愛不釋手的 0.91 公分纖薄機身與高質感鋁合金黑色背板,還將以色彩驚艷絕倫的 IPS 高畫質觸控面板征服眾人目光。ViewPad 10e 採用 Android 系統搭配 ViewSonic 獨家創新 ViewScene 3D 介面,立體畫面流暢指尖,娛樂更加得心應手。
- Dec 28 Wed 2011 11:17
筆電的華麗一族 Sony VAIO CA35 特別版
- Dec 21 Wed 2011 11:31
iPhone 4S 熱賣 周邊商品業績 衝高3成